作者:徐雪霏
传统戏曲,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艺术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然而,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戏曲似乎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如何让传统戏曲“破圈”,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特别是年轻人,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传统戏曲也在寻求新的发展之路,开始尝试与沉浸式演绎、戏剧、音乐、电影等艺术元素进行跨界融合,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戏曲+”的新颖模式不仅让观众从多个角度感受到了传统戏曲的魅力,也让这一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走进百年戏楼
沉浸式感受传统戏曲魅力
日前,在天津戏剧博物馆(广东会馆)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传统古典戏楼内,沉浸式文旅戏剧《寻梅·又见虞姬》首演。该剧是天津戏剧博物馆文庙博物馆管理办公室为广东会馆量身打造的文旅戏剧。
《寻梅·又见虞姬》依托广东会馆古典戏楼的独特氛围和文化底蕴,讲述了一个关于“追梦与成长”的故事:“剧中的‘我’(即追梦人)是一个怀揣戏曲梦想的懵懂少年,带着一腔热忱走上了自己的追梦之路,但人生的旅途难免会经历挫折,因此我用四季的流转代表人生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当经过一番成长,无论梦想是否实现,我们都能找到心灵的寄托。”主创马晓慧说。
梅兰芳、谭富英、尚小云等京剧名家都曾在广东会馆演出过,在创作中马晓慧特意选取虞姬这一梅兰芳大师塑造过的经典的舞台形象,既代表了梦想的化身,也是对传统戏曲文化的致敬,“剧中的虞姬是对梦想的具象化,‘我’一直在追寻虞姬的步伐,也在追寻梅兰芳和理想的步伐。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和剧中的追梦人一样的经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在看剧的同时思考人生,达到心灵上的沉浸。”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沈楠在观看《寻梅·又见虞姬》首场演出后表示,“不同于以往的戏曲作品,这出《寻梅·又见虞姬》结合了戏曲和音乐剧等元素,将戏曲身段与戏歌相配合,通过时空穿梭,着重剖析了追梦人的精神生活与内心世界,并使梦中虞姬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耐人寻味。她看似悲怆、凋零的一生,其实是比很多人都要丰富和通透的。抛开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去体会一个追梦人极致的痛楚和坚韧,尤其结尾部分追梦人声嘶力竭的演唱则更加引人入境,催人泪下,将故事推向另一种意义和深度。”
在舞台呈现上,《寻梅·又见虞姬》创新性地为观众打造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观剧体验,将春日的微风、夏天的雨水、秋季的落叶、冬天的梅花融入其中,增加感官体验,马晓慧说:“沉浸式是《寻梅·又见虞姬》的一大亮点,不仅是剧情的沉浸,在情境上也要做到沉浸,因此我们在保护广东会馆这一历史文物建筑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利用声光电等道具,为观众从气味和触觉两个方面立体营造四季的场景,带来新奇的观演体验。”
在艺术表现上,《寻梅·又见虞姬》实现了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将京剧、昆曲和音乐剧的音乐风格巧妙融合,这样的跨界合作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现代感。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的优秀青年作曲王悦萌为《寻梅·又见虞姬》创作了主题音乐,在他看来艺术的跨界融合更能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我是学京剧作曲的,但这次在《寻梅·又见虞姬》的音乐设计上,我将京剧、昆曲和音乐剧几种元素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依托我们传统戏曲文化创造出的一部音乐剧。而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希望可以用一种新的形式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京剧,甚至喜爱京剧。京剧虽然是我们中国的国粹,但随着时间的流转,京剧也逐渐从流行变为小众艺术,作为年轻一代的京剧从业者,我们有义务要为京剧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付出努力,这次的《寻梅·又见虞姬》就是我的一次大胆尝试,希望能为京剧的未来寻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谈及创作初衷,天津戏剧博物馆文庙博物馆管理办公室书记、主任徐宁表示,“戏曲+沉浸式”的表现形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为历史建筑如广东会馆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通过此类演出,古建筑不再仅是静态的游览地,而是转化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文化活力的场所,使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能够亲身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环境式舞台与混合现实技术
让年轻人换个角度观看古老艺术
近年来,沉浸式戏剧因其创新的表现形式和对观众参与度的重视,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欢迎。在中国,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和文化消费的多样化,类似的剧目也日益增多,它们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沉浸式戏曲”的出现让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2023年,一次抖音线上直播中,“玉面修罗”贾廷单手抱起“老板娘”金镶玉相笑对望转圈的片段,让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成功“出圈”,也让观众关注到“戏曲+沉浸式”这一新形态的观演模式。
在传统戏曲文化中,越剧以其独有的女性演员扮演所有角色的传统,在众多戏曲流派中独树一帜,展示了非凡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新龙门客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一部结合了传统越剧与现代演出形式的创新之作。该剧打破了传统镜框式舞台的表演逻辑,让观众置身于大漠中的“龙门客栈”,形成“时空同步”的体验。通过环境式的演出设置,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获得更加沉浸式的观剧体验。
时隔一年,《新龙门客栈》的热度依然不减,大麦评分高达9.6,网络平台上更是“一票难求”。《新龙门客栈》的成功制作和上演,不仅为越剧艺术带来新的面貌,也为整个传统戏曲界带来了新的启示。通过采用现代演出手法与传统戏曲元素结合,“戏曲+沉浸式”的组合模式不仅成功地吸引了年轻观众的目光,也使得传统艺术得以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中被认知和欣赏。这种跨界融合的创新举措,展示了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性和发展潜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向。
2023年底,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一批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上海戏剧学院选送的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获评“十佳案例”。
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在保持戏曲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巧妙地将虚拟现实技术与舞台表演相结合。通过使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混合现实技术,将虚拟的越剧表演与真实的舞台装置进行有机结合和叠加显示。利用3D打印和先进的投影技术,设计制作了“三生石畔”“荣国府”等多个舞台表演三维场景模型。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舞台装置具有“戏剧性”,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混合的叙事模式。
作品选取了经典越剧片段“黛玉葬花”作为故事脚本,围绕“情之起源”“宝黛初识”等八个主要故事情节进行创作。这些情节的设计,旨在展现故事的情感深度,同时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背景。观众通过智能终端和扩展现实眼镜等设备,在展厅内体验虚实融合的表演,与剧内角色互动。这种新颖的观演模式,不仅创新了戏曲的表现形式,也为观众提供了不一样的艺术享受。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戏曲艺术似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沉浸式体验,这一源自虚拟现实技术的现代概念,正逐渐成为连接传统戏曲与现代观众的桥梁。“沉浸式戏曲”不仅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方式。天津京剧院艺术室主任马载道认为,“沉浸式戏曲”就像是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它的出现让传统戏曲焕发了新的生机:“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新兴的戏曲表现形式,我觉得这是非常可喜的,传统戏曲发展到今天,缺乏的不是精品,而是关注,当这些能够产生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出现,会让我们传统戏曲的传播更加迅速、更加普及,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戏曲的魅力,让那些不了解戏曲的观众走进剧场,当人们愿意走进剧场,我相信传统戏曲一定能够以它独特的魅力征服更多的观众。”
积极尝试多元传播方式
拓宽传统戏曲的展示平台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中,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历经千年仍屹立不倒。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传统戏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守正”中寻求“创新”,成为了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天津京剧院作为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自1956年成立以来,始终为传承发扬京剧艺术做着积极的贡献,在传承经典剧目的同时,创作符合时代精神的优秀戏剧,为观众们呈现出众多的精彩舞台。在马载道看来,戏曲艺术的“守正”,首要任务是保护和传承其固有的文化精髓和艺术规范,避免盲目的改造和无序的创新导致戏曲本质的流失,“传统戏曲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传承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京剧之所以可以历久弥新,恰恰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的京剧艺术家对作品不断地打磨,让那些能够反复品鉴欣赏的传统剧目更加精致,甚至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但守正并不意味着僵化,传统戏曲要想吸引现代观众,就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创新。这种创新既包括剧目内容的时代更新,也包括表演形式、舞台美术、音乐配器等方面的革新,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传统戏曲需要现代化的创作,也需要不同的呈现形式,但无论如何发展,传统戏曲始终不能离开‘守正创新’这四个字。”
马载道认为,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之路还体现在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戏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通过网络直播、社交媒体分享、戏曲教育App等新型传播途径,可以有效扩大戏曲的受众基础,让更多的年轻观众了解戏曲、欣赏戏曲、学习戏曲,进而激发他们参与戏曲传承的热情,“例如B站上的‘戏曲元宵晚会’‘上戏416女团’,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传统戏曲的传播需要借助网络的力量,天津京剧院也开设了抖音账号,我们会在上面分享排练的日常,让观众可以看到一出好戏的台前幕后,拉近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自然,戏曲艺术的传承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面对现代社会的需求,传统戏曲的发展需要培养既懂传统又具备创新能力的新时代戏曲人才,使他们成为未来戏曲传承与发展的中坚力量,推动戏曲艺术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戏曲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蒋涛看来,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中华传统文化,吸引更多的青年观众喜爱传统戏曲,就要真正地走到青年中去,“沉浸式戏曲的出现,对于传统戏曲的推广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这样的新兴戏曲形式有着多久的生命力还是未知数。作为京剧从业者,我们不应该盲从,而是要思考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我们要创作出年轻人喜欢的京剧,就要真正地走到青年中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创新和改革,这也是我们目前培养学生和进行现代剧目创编的方向。比如,我们曾创编了京剧课本剧,在学生间收获不错的反响。此外今年我们还创作了廉洁题材作品《铁面廉吏包青天》,并在第九届天津高校廉洁教育系列作品展中荣获金奖,这部剧是以穿越的形式,让现代人与古代最具廉洁形象的包拯进行对话,从而得到一些感悟和启发,具有深刻的现代教育意义。”
在保护和传承戏曲精髓的前提下,勇于探索和实践创新之路,传统戏曲不仅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生存下来,更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发光发热。相信在“守正”与“创新”的双轮驱动下,传统戏曲的传承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徐雪霏)
来源: 天津日报
标签: #堆叠修仙记大漠怎么获得